查看原文
其他

“特朗普被枪杀,倒下的却是拜登”

特别编辑 科睿研究院
2024-08-30

国际观察

这是科睿研究院第212篇原创内容。

字数4846字,阅读全文大约需要10分钟。


当地时间7月21日,美国现任总统乔·拜登宣布退出2024年总统大选。


在退选声明中,拜登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尽管连任一直是我的目标,但在深思熟虑后,我意识到为了国家和党的长远利益,我应该在剩下的任期内投入全部精力来履行总统职责。” 



这一声明无疑给全球政治局势带来了新的变数。拜登选择放弃连任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思考?


这一决定将会如何影响美国的未来?



曾想当“最年轻总统”

1987年6月9日,44岁的特拉华州联邦参议员乔·拜登雄心勃勃地宣布竞选美国总统。


他梦想成为继肯尼迪之后最年轻的白宫主人。然而,这条道路并不平坦。经过三次艰难的角逐,拜登终于在2020年战胜共和党前总统特朗普,成功入主白宫,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长的总统。



今年,81岁的拜登再次面对78岁的特朗普展开激烈的较量。在他们的首场电视辩论中,拜登的年龄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他的言语中透露出岁月的痕迹:沙哑的声音、间或的停顿、不时的咳嗽以及偶尔的迷离失神和口误都让人感受到这位资深政治家的力不从心。


美国总统 拜登:

我将继续推进,直到我们完全禁止这个这个这个举措,与我们能部署更多边境巡逻和避难所警力有关。


美国前总统 特朗普:

我实在不懂他最后几句话在讲什么。


美媒形容这场辩论对拜登犹如“噩梦”。此后党内唱衰拜登的呼声四起。


面对压力,拜登此前一直表示不会退选。7月华盛顿举行的北约峰会本应成为拜登重塑形象的重要舞台。他原本计划在此展现自己的领导力,以期在救助乌克兰问题前先赢得民众的信任。


然而,在介绍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上台时,一个令人尴尬的口误出现了——拜登竟错误地将他称为“俄罗斯普京总统”。这不仅引起了现场的一片惊愕,也让人对拜登的政治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产生了进一步的质疑。


美国总统 拜登:

现在我想把话筒交给乌克兰总统,他既有勇气又有决心。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普京总统。


民主党内部的裂痕逐渐暴露,其动员力的疲软无疑对总统大选构成了巨大挑战。毕竟,胜选的关键不仅在于单个候选人的力量,更在于全国范围内各州、各县乃至每个社区的协同一致。若党内候选人无法激发和调动广大基层力量的积极性,那么胜算无疑将大打折扣。


在激烈的大选辩论之后,拜登团队又遭遇了筹款僵局这一致命难题。在个别公众的小额捐款停滞不前的同时,企业赞助者也期待从民主党当选后的政策中获得回报。一旦感受到不利的风向标,这些精明的企业捐赠者自然不会轻易把真金白银投入逆风而行的竞选。


然而在这层层危机之下,依然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年轻人对民主党的支持热情正在退却。


他们或许并不倾向于将票投给特朗普阵营,但拒绝参与投票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历史上看,在吸引那些政治热情相对冷淡的年轻人投身选举的过程中取得成功是每一个竞选团队都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如果这股年轻力量选择退出投票舞台,则整个选举团队就如同无米之炊般束手无策。


但即便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拜登仍有无数理由坚持到底:他是唯一曾经击败过特朗普的政治人物;美国经济正稳健向上发展;失业率降至历史最低点;绝大多数民众都支持政府在俄乌战争中所持的立场——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在当前形势下没有一个党内新秀能够与特朗普构成实质性竞争。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几声枪响”似乎宣告了格局的巨大转变……



当特朗普遭遇暗杀,并非仅仅是为他个人的政治生涯增添了筹码。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件激发了共和党内部空前的团结精神。


通过这次危机,特朗普巧妙地掌握了大选期间的主导话题,并巩固了自己的核心地位。与此同时,年仅四十岁的政治新秀万斯作为副总统候选人的引入,更是让拜登显得更加年老体衰。


其实,历经两个世纪的锤炼,美国大选已演变为一门精妙绝伦的技艺。其精髓超越了两党候选人理念的角逐,更涵盖了局势分析、民意理解、资金调控、动员力优化及网络与政治策略的综合运用。


在共和党引领舆论走向之际,民主党面临着何种战略抉择?拜登退出选举的选择出人意料地转变了选举焦点,由理念之争转为道德较量。


《纽约时报》迅速发表社论赞誉:拜登完成了特朗普所未能之举——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自尊与野心之上。


《大西洋月刊》则以头条评论赞扬此为明智之选。随着共和党在竞选中占据优势地位,特朗普是否真的不可一世?这场政治博弈中,民主党又将如何进行反击?



拜登走了,谁来?


谁将接过民主党的大旗?


在众多候选人中,有一个人脱颖而出:米歇尔·奥巴马,美国前第一夫人。她在多个民意调查中都稳稳地领先特朗普超过十个百分点。


在一次电视采访中,米歇尔的传记作者彼得·斯莱文透露:尽管米歇尔具备战胜特朗普的实力,她本人却对参与政治充满反感。她甚至曾经反对自己的丈夫奥巴马步入政坛,并坚信政治是一个“关乎对错”的世界。


一个如此排斥政治的人如何可能成为全国领袖?



拜登在退选声明发出之后,立即提名了贺锦丽(卡马拉·哈里斯),他的副总统,继续竞选下一任美国总统。


当贺锦丽的提名公布时,克林顿和希拉里夫妇以及民主党资深成员立刻表达了他们的支持。


在接受提名的简短发言中,她坚定地表示将“获得并赢得提名”。


贺锦丽代表着多元化与美国梦,她的非裔和印度裔血统使她能够自然地吸引少数族裔的支持。作为一名女性,她也是许多女性选民的首选。她在堕胎议题上的支持率远超其他潜在候选人。


尽管奥巴马在拜登退选后称赞他是一位“最高标准的爱国者”,但他并未立即公开支持贺锦丽,而是倡导在民主党大会上进行“公开和公平”的竞争。这种暧昧态度透露出党内对贺锦丽的未来前景尚存疑虑。



前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已经表示,她更倾向于启动公开提名程序选出民主党候选人。政治分析人士认为,佩洛西可能是想推举目前呼声较高的加州州长加文·纽森参选。


加文·纽森目前是美国网站Oddschecker上呼声最高的候选人,拥有大量追随者和广泛的知名度。他担任着美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是政坛中少数能被选民记住名字的民主党政治人物。他也得到了众多美国科技巨头的欢迎。


除此外,民主党内呼声较高的候选人还有密歇根州州长格雷琴·惠特默、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宾西法尼亚州州长乔什·夏皮罗等。


59岁的贺锦丽虽然作为加州参议员和总检察长的正直形象却为人所称道,但美国人民对她在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方面的观点和成就却知之甚少。这将不得不让让在面对“最红明星”特朗普时明显缺乏公众知名度。


在2020年,拜登的当选曾让人们期待他将在其总统任期内努力提升贺锦丽的地位。然而,现实似乎与期待背道而驰,这或许成了拜登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遗憾。



当年拜登因年龄问题备受争议,如果在过去四年内让贺锦丽更多地站在聚光灯下,并将更多功劳归功于她,那么她的政治形象和竞争力无疑会得到很大提升。然而在现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突然将她推向前台,这位副总统似乎并没有竞选总统做好充分的准备。


面对性格鲜明的特朗普,哈里斯是否具备足够的自信和抗压能力仍然是一个悬念。此外,她的搭档选择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如果当初拜登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执政期间积极塑造贺锦丽的形象,并让她更加深入地参与政治事务中去,那么今天她的影响力可能会大不相同。


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却是匆忙而混乱的——副总统的角色并未为哈里斯带来显著优势。当面对特朗普这样一位个性鲜明的竞争对手时,她真的准备好了吗?


在挑选搭档时又该如何抉择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能打败特朗普的只有特朗普?

特朗普的胜利前景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扩大。


在被刺杀后,他与拜登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人物。他面对的是一个仓促组建、支离破碎、拼凑而成的民主党对手。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而党内提名战尚未尘埃落定,副总统候选人的角逐仍旧激烈。在制定竞选策略方面,显然已经落后于特朗普了。特朗普的竞选团队自年初以来就已全面展开工作,在时间表上远远领先。



特朗普现在手中拥有了三大王牌:


首先是一个空前团结的共和党支持阵营。之前他在党内的主要对手尼基·黑利已经公开表示支持他,而共和党的建制派也已经完全臣服于他的领导下。刚刚结束的共和党大会更是展示了这一团结的力量;即便那些心存疑虑的党员也相信特朗普是唯一能够战胜民主党的强大人选。


其次,副总统候选人万斯加入团队令人震惊,并最终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其团队在选人方面的高明之处显而易见。万斯身上汇聚了诸多吸引选票的因素:来自“铁锈区”和农业区这样落后地区的贫穷白人身份背景、畅销书作者的身份、硅谷风险投资家的经历以及40岁的年轻活力等使其成为极有吸引力的政治新星;其妻子乌莎是印度裔的事实也为特朗普带来了更加多元的支持者基础。


最后一点不容忽视的是遇刺事件极大地激发了特朗普追随者的热情与忠诚度——这一群体在他遭遇危机时更显得坚定不移地支持他。



"难道特朗普真的已稳操胜券?CNN记者在拜登宣布退选后立刻采访了特朗普。


他在采访中的两句话格外引人注目:他称拜登为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并自信地表示战胜贺锦丽将易如反掌。然而,正如许多人曾言,特朗普最大的对手其实是他自己。特别是在6月FT中文网刊登了一篇令人震撼的分析文章后,其观点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文章指出,此次选举中特朗普实际上组建了一个专业的竞选团队,并放弃了他一贯固执自大、嚣张跋扈的个性,开始倾听专业人士的意见并自我约束行为。结果今年选举中他的那些夸张可笑的表情和言论明显减少,转而以更加平和稳重的风格出现。这一转变源于竞选团队的建议——关键的中间选民将成为获胜的关键力量,仅仅依靠他的基本支持者是不够的。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他在遇刺事件后的言论回应:他强调了团结与感谢特勤局的重要性,并没将责任归咎于拜登或任何其他政治对手。按照这一策略继续下去的话,看上去似乎无人能敌过特朗普。



然而,在最近他对拜登的评论中却暴露了他的真实态度:尽管这位前对手退选是一种高尚且有尊严的表现,在当前时刻对他表示哪怕是虚伪赞扬也将有助于自己赢得中间选民的支持和加分项。


对贺锦丽的轻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象:在过去六个月中,特朗普的竞选策略始终将拜登视作竞争对手。这种策略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惯性,使得特朗普持续以拜登及其民主党政府为攻击焦点,错失了真正的对手。


此外,这正中了拜登退选的民主党策略之下怀:他们巧妙地将党派理念之争转化为道德之争。在这场辩论中,以拜登为首的民主党以其高尚的人格和以国家利益为先的态度站在了道德制高点;而特朗普却为了赢得选举,不惜一切代价。


当拜登退出战场后,特朗普眼中便只剩下自己。他可能不再受到竞选团队的限制,重回他那恣意妄为、无所顾忌的“疯王”和“懂王”形象。而这种态度正是他竞选中最致命的风险所在。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导致其失败的唯一原因。


同时,“特朗普遇刺”事件不仅仅是政治暴力的象征——它还预示着社会和谐与和解的可能性。两党的选民也许因此意识到对抗并非唯一选项;美国的强大需要团结与妥协作为支撑。由此,“团结话语超越两党竞争”成为共和党大会的核心主题之一:希望借此重塑美国的未来。


在历史长河中,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的一句话被广泛传颂:“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是可行性的艺术,更是次优的抉择。”这番话逐渐演化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政治即妥协之术”。


而这种妥协的智慧,在美利坚合众国的政治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美国政治斗争历来不乏激烈交锋,从建国时代的华盛顿到杰弗逊、麦迪逊以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可见一斑。然而,在这些斗争的背后,他们始终遵循一条不变的原则:通过程序、立法和司法来解决争议。


尽管理念在历史车轮下不断演化,从未有绝对的真理可言。在美国大选这一盛大盛事中,每隔四年便会上演一次宽容与期待的游戏——如果不满现状,则忍耐四年后重新开始。


国会的席位、总统的位置乃至法官的袍服都可能随着时间更迭交替;唯有协商和妥协的精神不可动摇,在政治舞台上没有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但当我们谈及特朗普时,许多人的不满并非源自他的政纲主张本身,而是源自于他的政治行为——他过分自信的姿态破坏了民主的原则,并拒绝了协商与妥协的重要性。他的行为撕裂了美国长久以来坚持的政治道德底线。


现在的问题在于,拜登的退选,不但将政治道德问题重新置于美国政治的核心议题,而且巧妙地将公众的关注点从经济衰退、社会困境等热点话题转移到了政治的本质之上。


毕竟谁能想到,明明遭刺杀的是特朗普,可最后“倒下”的却是拜登。这场美国大选远比《纸牌屋》更精彩。



科睿研究院最早成立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国际科学与人文科学院(International Cor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建设的综合性研究机构,致力于搭建学术界与社会间高效沟通的桥梁,将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赋能至新时代社会发展。


作为科睿研究院主办的官方号,我们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知识交流平台:持续推出与当代社会相关的洞察分析与时事评论,定期发布高质量专栏文章与交流活动,并推送有价值的学术资源和最新资讯。同时,学院积极欢迎读者们的踊跃来稿,参与我们的知识传递之旅中!



往期推荐

1

【聚焦美国大选】曾骂特朗普为“美国希特勒”,如今的他成为竞选副手

2

总统候选人特朗普遭遇枪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3

美国大选再现“耄耋对决”,为何就选不出新人?

4

MIT科技评论:谷歌、亚马逊和科技巨头的气候声明存在问题

欢迎转发&点赞哦~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睿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