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VS浙江,中国经济的两种缩影,谁更代表未来?

东南偏北 华略创智 2019-07-2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与新型智库零距离

作者:东南偏北

来源:城市新财经(ID:guide0755)

江苏、浙江这两个省份,在所有省份中,总是格外耀眼!


两个省份也一直都有“江浙一家亲”的说法,这种说法的产生,倒不是因为江浙沪包邮。归根缘由,还是因为两个省份在历史潮流中总是被“捆绑”在一起,毕竟在古代就有“吴越”之说。所以,这两个省份在历史发展潮流中组个“省份CP”真是一点违和感都没有。


  01  

两个省份发展模式“截然相反”


虽然两省经常被拿在一起说事,但如果从经济形态来看的话,这两个省份的发展路径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发展到现在,江苏跟浙江更像是两种经济形态下的缩影。


江苏的发展模式更倾向于,在“强政府”背景下,企业的形式主要是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而浙江与江苏正好反过来了,浙江是全国内出了名的民企强省。


从两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发展情况,也能佐证这一点。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


大规模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浙江(621家)、江苏(1174家);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浙江(14009亿元)、江苏(35433.2亿元);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浙江(9.95万亿元)、江苏(12.11万亿元)。


大规模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重要金融机构这三者能够在市场上形成规模,更多都是“国有经济”的体现。而这三者,浙江相比江苏都相对较少,尤其是大规模龙头企业相对较少,所以用“小规模民营企业扎堆”来形容现在浙江,真是一点都不为过。


其实,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以民营经济为核心,这两种发展模式肯定是各有优劣之处。在江苏的“强政府”模式下,最大的优点就是效率高。比如在征地、拆迁、税收优惠等方面,体现就会很明显,这样的“背景”也能够给到相关企业(比如:集体、国有、外资企业)政策上更多的优惠。


浙江的经济体系则更倾向于市场经济,全国知名的浙商,就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五大商帮中也一直位居首列。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冲劲足。当然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方向性”可能不如前者。比如,浙江在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最明显的就有三个地方,只要一面临大的政策调整,浙江省内经济基本就是被牵着走。


1. 以前煤炭、矿产在国内高度繁荣的时候,一大帮浙商从山西买入煤矿,后来煤矿开始整顿、调控,一群人赔得那叫一个惨。


2. “温州炒房团”,估计大部分人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在浙江房价迅猛发展的几个阶段,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炒房团的存在使得楼价快速上涨,但这对浙江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也正是如此才使得浙江经济一度脱实就需,产业空虚化,错过了最佳转型时机。


3. 浙江民间借贷的高度繁荣,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一旦政策发生变化,经济受到的冲击就会相比省份明显得多。



在江苏与浙江的企业间,就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江苏企业扶着政策走,浙江企业跟着政策走”,虽是一句玩笑话,却也不无道理。


  02  

江苏与浙江谁更能适应中国发展潮流?


中国经济经历了这么些年的迅速发展,其实发展模式也是不断在变化。


早期的发展模式更倾向于“世界工厂”型(即制造业→出口模式),在所有的城市中,沿海地区以“出口型制造业”为核心的城市得到迅猛发展,最明显的列子就是温州、东莞和佛山。在这个阶段,主要还是以制造业为核心。有制造优势、有港口、有航运、有不错的交通基础设施就是最大的优势。


等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开始进入“城镇化模式”发展,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房地产+基建”为核心,通过货币增发的方式,增加杠杆,大搞基建。在这个过程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让买房子的人都得到增值,这也是为什么前些年有人靠房地产投资赚得盆满钵满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镇化模式”能够在中国行得通,最主要还是中国满足了“过去-现在-将来”的一个“合力”。在改革开放前,更多的是抑制城镇化,所以相当于有一块“蛋糕”可以等着“现在”来吃,等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迎来再一次腾飞,有别的国家给过来的红利。而关于未来的那份“蛋糕”,则可以通过房地产的模式预先透支。


从2014年开始,我们就可以发现,关于房地产的调控一波接着一波,这一系列的措施,其实也只是为了防止对未来透支过度。也正是这一系列措施,或许已经开始标志着,中国正在迈入“印股票时代”。


什么意思呢?金融业、地产业等要想去杠杆,最便捷的办法是什么?最便捷的办法就是通过融资去缓解,比如增加IPO数量、债券发行提升等,这样中央才有利于企业去杠杆,才利于把存款转化为现金去支持实体经济!


所以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也就是说江苏、浙江哪个省份的产业结构越复杂,哪个省份就越能够历史潮流中脱颖而出,我们再看看两个省份的产业占比。


2011年

江苏:第一产业占比6.3%,第二产业占比51.4%,第三产业占比42.3%;

浙江:第一产业占比4.9% ,第二产业产业占比51.3%,第三产业占比43.8%。


2016年

江苏:第一产业占比5.3%,第二产业占比44.5%,第三产业占比50.2%;

浙江:第一产业占比4.2% ,第二产业产业占比44.1%,第三产业占比51.7%。


虽然两个省份的发展模式不太一样,但是我们通过数据也可以发现,两个省份在产业结构的方向性上极其一致。所以从产业结构来看,两个省份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03  

江苏、浙江经济指标分析


在省份与省份的“较量”中,用的最多的几个指标就是:经济增速、资金总量、“GDP含金量”(资金总量/GDP)、财政收入、人口增长。


其中,经济增速反映的是省份过往的冲劲,资金总量则代表了省份对资金的聚拢能力,财政收入的高低往往能够决定当地政府对未来发展投入资金的力度,人口增长更不用说,人才是发展的核心!


一、经济增速


下面是全国、浙江和江苏2011-2016年经济增长情况:


浙江经济分别增长:9%、8%、8.2%、7.6%、8%、 7.5%;

江苏分别增长:11%、10.1%、9.6%、8.7%、8.5%、7.8%;

全国增长:9.2%、7.8%、7.7%、7.4%、6.9%、6.7%。


通过上面数据我们也可以发现,浙江、江苏两个省份全年都是增速都是强于全国增长,说这两个省份是经济“龙头”省份,一点都不为过。


江苏在这过程中,虽然经济增长一直高于浙江,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两个省份的增长差距在不断缩小,从2011年相差2%,到2016只相差0.3%。


二、资金总量


制图:东南偏北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从两个省份的资金总量情况来看,两个省份在2011年的时候是两个省份资金总量最接近的时候,其他时间段也都保持着同涨同跌的趋势。但是也很明显,到2015、2016年这两年,浙江资金总量增长速度开始有些乏力了,所以2017、2018这两年的数据是关键。


因为2017年、2018年如果江苏资金总量能够在来一次腾飞,那2016年就可能成为两个省份重要拐点。


三、GDP含金量


制图:东南偏北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众所周知,广东、江苏、山东、浙江都是国内的经济强省,论GDP排名的话,在国内也是位居前四。但是从“GDP含金量”来的话,江苏跟山东与浙江相比就要差远了,浙江跟广东相差不多,深圳在11年的时候“GDP含金量”一度高于广东。而与“GDP含金量”间接挂钩的就是当地的就业率、当地的民生改善以及当地的幸福指数等。


四、财政收入


制表:东南偏北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财政收入方面,两个省份的差距其实并不算明显,浙江略有优势。两个省份财政收入支出情况,如下。


江苏财政支出前三: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安全支出、保障就业支出;

浙江财政支出前三:社会研究发展支出、科技活动支出、医疗救助支出。


虽然两个省份资金投入的方向主要是围绕着科教、公共、医疗,但是两个省份的力度还是不太一样,从两个省份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量来看,江苏要比浙江力度大很多,这或许也能侧面佐证两个省份的民生改善,以及幸福指数。


五、人口增长


制表:东南偏北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在比较各省市人口增长的数据时,笔者更倾向于于用“小学生人数”这个指标作为依据,一方面小学生人数的增长情况与常住人口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小学生数量是“数人头”数出来的,数据也比抽样统计更准确。所以这个数据,也更能够反映省份(城市)对各地人口的吸引力。


从表中不难看出,上面列举的省份的小学生人数连续两年都在增长,只有浙江除外,这方面浙江与江苏还是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是体现在人口基数,另一方面是体现在省内(城市)对于人口的吸引力,从数据来看,很明显江苏要比浙江更具备对人口的吸引力。


江苏与浙江两个经济强省,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通过前面的数据对比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两个省份明显更有优劣:要从民生幸福指数来看,浙江要高于江苏,从上面的GDP含金量也可以佐证这一点。但是从人口吸引力来看,江苏要比浙江强太多。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从2001-2014年是江苏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归其缘由,还是因为这个时间,刚好是一波房地产“牛市”,而在江苏“强政府”的背景下,发展力度自然小不了。


浙江作为民营企业强省,冲劲十足,但在这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所以对于浙江而言,在省份竞争中取胜的核心还是转型,转型之后的浙江,或许才是“崛起之路”的开端。


———— e n d ————

推荐阅读

【UIT原创】长三角经济走廊大设想:寻找G60科创走廊之后的下一个发力点?

上海是如何越扩越大的?

古代历史上每当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为什么总是以北方完胜告终

控不住的人口:从国际经验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发展趋势

1793年,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信

3年减负超2000亿!广东对制造业的大手笔,招商引才争夺战的城市跟不跟?

原创】独角兽VS巨无霸——长三角企业竞争力大比拼

【原创】全球科创中心的底气:上海创新图鉴1978-20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