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铜器器型大赏

艺旅文化 艺旅文化
2024-09-13

青铜器,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在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马家窑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制品——青铜小刀,虽说此时的青铜制品多为小型手工工具和装饰品。不过,这已逐渐拉开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序幕。
马家窑遗址出土青铜小刀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1世纪延续到公元前5世纪,历经了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中国青铜器的发展伴随着夏商周的历史兴衰。
今天的这篇青铜器识别指南,小艺来为您科普博物馆里常见的青铜器型。
延伸阅读:了解中国青铜器的盛衰始末,看这一篇就够了!

01

青铜器器名

我国大件青铜器在夏代晚期(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出现,到商代前期(二里岗时期)和商代后期(殷墟文化时期),出现了大量气势恢宏、纹饰繁缛的呈组合的青铜器。进入西周、东周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长篇铭记历史事件文字的青铜器,这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两个特有现象。
夏商周三代所留存下来的青铜器种类繁杂,名称也很多,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中国青铜器的分类有不同的观点。

两汉时期,已有不少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重见天日。虽然当时的人们已不识青铜器上的金文,但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已对青铜器有相关字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目前,在文献记载中,最早对青铜器进行命名的是宋人,以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为代表,当时命名的依据:一是根据器物的形状和大小参考汉代文献而定名;二是根据青铜器上的铭文而命名

北宋/吕大临《考古图》
北宋/王黼《宣和博古图》

清代金石学家研究青铜器时,开始尝试突破宋人研究的局限性,考虑从器物用途入手进行定名,但大体上还是沿用了宋人的定名。
近现代学者则开始以青铜器的器名和用途为标准进行划分。典型代表的有容庚唐兰
        左:容庚先生    右:唐兰先生

02

青铜器器型

食器


用于煮熟食物/煮汤,或宴飨时用作盛肉与调味品的器具
青铜鼎除了用作贵族日常生活中的炊煮器外,还是贵族们进行祭祀等礼制活动时的重要礼器,青铜礼器不仅可以标志贵族个人身份等级地位,一些特殊重器还是政权之象征。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特别规定了用鼎制度,《周礼》中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在先秦典籍中诸如“夏铸九鼎”、“中原问鼎”、““三国鼎立””等与鼎有关的传说记载,都说明了鼎的地位之特殊。
兽面纹鼎/西周时期

商周时期的鼎主要分为圆鼎方鼎两类。小艺在此选取了几件代表性器物,看看你能识别对吗?
左上:司母戊鼎/殷商时期  右上:大盂鼎/西周早期左下:毛公鼎/西周晚期   右下:大克鼎/西周晚期
那么古人是如何抬鼎的呢?答案是要借助工具。大鼎需要用棍状物穿过鼎的双耳来抬举移动,抬鼎之物在典籍中称“”,较小的鼎则可以使用鼎钩
曾侯乙带盖鼎及鼎钩/ 战国早期图源:观复博物馆

鬲(lì)鬲与鼎的用途相似,主要是用于做烹煮的炊器。
青铜鬲是仿照陶鬲的形制或略加变化而制作,与鼎的区别在于鼎可分为明显的腹部和足部;而鬲的腹部与足部则不分开。根据器型分类,青铜鬲可分为分铛鬲联铛鬲
伯矩鬲/ 西周时期

甗(yǎn)蒸具。从形制上看,甗可以看成是二器合一的器物,上部为大口盆形的甑,可盛放食物,下部为鬲,用于盛水,在器物底部烧火,则可运用蒸汽蒸炊食物。
西周时期以后的甑底有一块带十字形孔或直线孔的圆铜片,作用是便于通蒸气,是不是与我们平常生活中所用的蒸托很像呢?商周时期的甗可分为连体甗分体甗两类。
母癸甗/西周时期
妇好青铜三联甗/商代

簋(guǐ)盛食器和温食器。《周礼·地官·舍人》言:“凡祭祀,共簠簋”。可见,簋作为器名已出现在先秦文献中。
周代的青铜铭文也自称为“簋”。簋在使用时多与鼎组合,鼎用于烹饪或盛肉食,而簋则专门用来盛放黍稷粮食
利簋/西周时期器物腹底部的铭文记录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盨(xǔ)盨和簋都是盛放粮食的器具。
盨使用的时间较短,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就已经罕见。盨的形制为圆角长方形,皆有盖。盖顶有四矩尺形或环形钮,或有圈足形捉手。多有圈足或在器底径接四足。
遣叔吉父盨/西周时期

簠(fǔ)盛饭食之器,盨和簋用于盛放黍稷,簠则可能专门用来盛放稻粱
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其形制特征为大口,长方形斗状,器盖同形,可互相扣合,盖口四周的形态下垂的小兽纽可保持器身稳定。
山奢虎簠/春秋早期

敦(duì)盛放黍稷的器物。敦的器型有两类,一类是器与器盖相合成圜形,此类开始出现于春秋中期;另一类是器物为平底,或微圜近平。
镶嵌几何纹敦/战国晚期

盛放腌菜、肉酱的器具,也可盛放饭食,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菜盘。
铜豆以陶豆为原型,陶豆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陶豆仍是常见的日用陶器,而豆开始出现于殷商时期,通行于两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豆的形制与后世的高足盘相似,器腹如盘,圜底,腹下有长粗柄,柄下有圈足。
镶嵌狩猎画像纹豆/春秋晚期

俎(zǔ)进餐时切肉的案子或是祭祀时放置牛羊等祭品的器具,常与鼎、豆配合使用。
在形制上,俎面呈长方形,中部略窄切下凹,其下焊接四个凹槽形扁足。鸿门宴中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言。目前发掘及传世的青铜俎极为少见。
镂孔龙纹铜俎/春秋时期图源@河南博物院

酒器


饮酒器温酒器
爵最先在《说文解字》中被定义为饮酒器,但从形制上看,这种饮器有三足、有流和尾,口缘上有双柱,并不便于饮酒使用,因此早期时候就有考古学家指出爵是煮酒器(温酒器)。
后来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爵的足间有烟炱痕迹确实印证了这一点(郑州白家庄M2出土8号爵)。铜爵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通行至西周。
亚其爵/商代

角的用途与形制与爵相似,形制上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没有柱,二是口缘两端均为爵尾形状
父已角/商代后期

斝(音甲)温酒器。其形制有三足一鋬,敞口,口部多立有双柱。与爵不同在于斝没有流和尾,且体形比一般的爵更大。斝也是青铜器出现最早的器物之一。
父已角/商代后期

鐎(jiāo)温酒器。其形制特征是圆腹,扁体,小口,直颈,有盖,上腹部有流,曲喙,肩上有提梁,或以链索与盖相连,腹下有三或四蹄足。鐎大约出现于春秋晚期,多见于战国时期。

盛酒器。尊的形制为高领大口,鼓腹圈足,形体较宽。
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中原与关中地区,尊作为随葬礼器往往与卣或方彝相配,流行于商代前期偏晚至西周中期
此外,还有一种造型可爱、以动物神兽为原型的尊,被统称为鸟兽尊。鸟兽尊的类型很多,涉及的动物种类有鸱鸮尊(以猫头鹰为原型)、禽尊、虎尊、象尊、犀形尊、牛尊、羊尊、马形尊、兔尊、神兽形尊等。
何尊/西周器物内底铭文记述了周成王五年迁宅成周的重大史实也最早记载了“中国”一词
妇好鴞尊/商代晚期

觥(gōng)盛酒器饮酒器。下体为椭圆腹,下有圈足,前有流,后有鋬。其上有兽首形盖,与下体扣合则成一全体之外形动物。也有的作角状或四蹄动物状。觥的流行时间约在殷代中期至西周早期。
兽面纹觥/商代后期
方彝盛酒器。在青铜器铭文中,彝是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统称。
但王黼在《博古图录》中将一种器腹侧面与横截面皆为长方形的青铜器称作彝。由于后世所出的此类器物铭文中也未发现器名,考古学界暂将其称为方彝。
方彝流行于殷代中期至西周早期。
变形兽纹方彝/西周晚期
卣(yǒu)盛酒器。卣的形状较多,其中以椭圆大腹细颈为主,器物都有圈足,有盖,大部分还有提梁。商代的卣基本上是扁圆体,也有少量的圆体卣、筒形卣和方卣。
效卣/西周中期/

罍(léi)用以贮酒盛水。此器物的共同特征是敛口,直颈或微斜,折肩或圆肩,器身最大径在肩腹交接处,腹壁自此向下斜收成底。
错银方罍/战国时期

尊缶盛酒器青铜尊缶见于春秋中期,皆为敛口而广肩的形状,与名为瓿的盛酒器形似,但瓿多出于殷商时期。
铸客缶/战国后期

盛酒器始见于殷代中期,流行于西周至汉代。形制特征为长颈鼓腹,下有圈足。
莲鹤方壶/春秋时期/

觚(gū)饮酒器。形制特征为长筒状身,形似喇叭,细腰大敞口,下有圈足。考古发掘发现殷代的商人墓葬中,觚与爵常等量配对同出,成为当时礼器组合的核心。
黄觚/商代后期

觯(zhì)饮酒器自殷代中期至晚期开始出现,到了西周早期,觯成为主要器物组合成分,有以觯代觚的趋势。器物形似小尊,横截面多为椭圆形,少数为圆形,敞口,或有盖,下腹鼓,有圈足。
父庚觯/西周早期

承尊器,为承放盛酒器的青铜器
青铜禁的首次出土是在1901年,陕西宝鸡斗鸡台乡发掘古墓中发现一件扁平长方体器,考古专家在此器物的平面上发现犹存有置放尊和卣的痕迹,由此可知此物是专用盛放盛酒器的,于是将该类器物统称为禁。
云纹铜禁/春秋时期

水器


盥洗之器,也就是洗手用的水器,用途为承接洗过手的水,形制为大口浅腹,器体呈扁平状,盘有耳或无,商代至春秋多有圈足,战国之后多无圈足。
虢季子白盘/西周
现存先秦时代体形最大的铜盘
蟠虺纹铜盘、匜/春秋时期

匜(yí)盥手注水之器,用途是在洗手时盛水从上向下浇手,常与盘搭配使用。匜的形状近似于瓢,前有较尖的流,后多有鋬。匜开始出现于西周晚期,流行至战国。
匏形匜/春秋后期

盛水器;盛食器。盂的器形特征为敞口,口沿部较宽,方唇,深腹,腹壁斜直,平底。
永盂/西周时期

盉(hé)盉的用途是考古学界长期以来争议较多的问题,在过去有酒器水器之说。
器物特征是硕腹,腹部一侧有斜长管状的流,另一侧为鋬,有三足(或四足),有盖,盖多与链索与鋬相连。青铜盉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
鸟盖人足盉/西周时期

鉴有多种用途,可作为日常用的盛水器;还可用于冰镇食物;体形硕大的青铜鉴还能作用礼器或陈设之器。器物形制近多为圆形,敞口,深腹,体形较大,口径在50-75厘米之间。
蟠虺纹鉴/春秋后期

乐器


装饰品乐器。铃的形制特征是平顶上有半环形小钮,两侧斜张,口部平或凹下,内有舌铃。这种外形特征被我国钟类器所沿袭。
二里头文化时期已有铜铃,出土时多附在墓主人的腰部。殷商时期的铃除了被佩戴于人身上,还见于殉狗的颈下。西周时期的铜铃则多作为马器所使用。
带翼铜铃/夏代

铙(náo)手执敲击乐器。铙的形制与铃相似,但无内部的舌铃而有已中空圆管状的短柄,柄中可放置木座。
铙其作为乐器名最早见于《周礼》中,其指出铙在退军时敲击以示意停止击鼓。当然,除了在军旅中使用,铙还是宫廷使用的乐器
象纹大铜铙/商代

打击乐器,西周时代的钟多为成套,构成一定的音阶关系,又被称为编钟。钟的形制由铙演变而来,基本形式是在两侧尖锐的扁体共鸣箱上部的平面上,有一个可悬的柄。
在西周和东周时代,钟的用途多样,在各场合中被广泛运用:一是作为宗庙祭祀与宗族宴享时的乐器;二是地位较高的贵族在日常生活中击钟奏乐以炫耀地位;三是作为军中乐器;四是在钟上铸功绩铭文以作礼器;五是在礼乐制度中编钟的数量与悬挂方式可体现主人的阶级地位
西周时期/ “长思”青铜编钟
战国早期/曾侯乙编钟

镈(bó)大型单个打击乐器。镈的形制与钟相近,但形体比钟大,为平口。
镈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一般悬挂于磬、钟的南面,用途上编镈与编钟组合在演奏时起配合作用,以其低音与中的高音相互补充,编钟演奏主旋律,镈则用作伴音

春秋时期/蟠螭纹镈

钲(zhēng)打击乐器。钲的形制与铙近似,但比铙高大和厚重,形体鼓部短阔,体部为两瓦相复合状,口部呈凹弧,两侧尖锐,底部正中有一管状柄。
成语“鸣金收兵”中的“金”就是指的钲。钲既可以安装在鼓座上敲击,也可以握在手里敲打。
青铜钲

铎(duó)撞击乐器,是在军阵中用以起众的军乐器。形制近似于铃而比铃大,腔体短阔,口部呈凹弧形,内有舌,顶部有长方内空的銎,用以纳木柄。
使用方式与铃相同,都是以手持之震动促使舌撞击腔体发声。铎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外卒铎/战国前期

錞(chún )于打击乐器,多为军用乐器祭祀乐器。“錞于”作为名称最早见于东周典籍。
錞于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东汉时期。形制特征是上大下小,上成圜手 ,下体收敛成桶状,内为空腔。
虎钮錞于/战国时期

军乐器。鼓的用途多见于两周典籍中,一般是军队作战田猎时所用。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商周时期的鼓,鼓框多为木质,甚至发现有鳄鱼皮制的鼓面(侯家庄西北岗王室大墓M1217)。
青铜鼓/商代

兵器



古称勾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戈是中国古代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
戈主要由戈头、柲、柲冒、柲末构成。在夏、商时期戈主要有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等。
梁伯戈/春秋前期
铜戈部位名称示意图

刺兵,用于冲刺的兵器。矛是古代武器中出现最早的,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石矛和骨矛。
矛属于进攻性兵器,在商代时期被广泛使用,在安阳殷墟M1004的南墓道内就一次性出土了731件,十个一捆堆放。矛体主要分为锋刃和骹两部分。

铜矛/战国时期

铍(pī)铍是带柲的长兵器,锋刃部分像剑,有前锋且有双边刃。铍形器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较多,说明此器物多见于战国时期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铍/战国后期

殳(shū)车兵器。从文献记载来看,殳多用于兵车上,以隔离行进道路上的人与车,为王车开道。在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中,殳的发现仍比较少。
铜殳/春秋时期此器物长11.6,銎径3cm

戟(jǐ)戟是一种戈与矛结合为一体的兵器,属于既可刺杀可勾啄的双重性能兵器,既可用于车兵又可用于徒兵
自西周早期以后,戟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青铜兵器而流行。青铜戟可分为浑铸与分铸两类。
楚王孙渔戟/春秋晚期

杀伐器具刑具。钺的形象文字近似于斧,但在形制上与斧的区别在于钺比斧更宽且扁。钺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是最具征伐权利的兵器,相当于掌握最高军事统帅权。
兽面纹大钺/商代晚期

砍杀武器青铜刀在商代晚期遗存中已有较多的发现,直到青铜剑的普遍使用才逐步被代替
商殷时期与西周时期的刀可根据形体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刀多用于作砍杀武器与近战肉搏时的短兵;中型刀多用于作工具;小型刀则用于日用的切割工具。
龙纹带斧铜刀/商代

随身佩戴的短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佩剑还有表示等级身份的含义。在形制上,青铜剑主要分为剑身、茎、格三部分。
剑在西周早期已流行,春秋晚期至战国是青铜剑最盛行的时代,汉代铁剑流行后,青铜剑逐渐被替代。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

青铜剑部位示意图


远程武器。弩与箭镞相组合,成为战国时期最有威力的兵器之一。从考古资料看来,已发现最早的弩出现于春秋战国的楚国地区,由铜制弩机、木臂、弓三部分组成
连弩/战国时期可一发两箭
弩机/战国时期

远程武器。镞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其形体主要由一尖锐的锋和张开的两翼以及脊和铤组成,用于弓弦弹发射远。
青铜镞始见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商代早期已大量使用;西周时期可见带铤双翼镞,有的双翼还呈镂空状。春秋时期常见的形制有翼型和无翼型,其中翼型镞之双翼出现了收削的趋势。
镞/春秋后期

铜镞部位名称示意

胄(zhòu)又称,汉代以后称为“兜鍪”。为作战用以防护头颈部
青铜胄的形制呈帽形,高约20厘米,顶部有一管,用于安插缨饰。青铜胄在商殷墟前期墓葬中已有发现;战国之后,铁胄逐渐取代了青铜胄。
青铜冑/战国时期

03

结 语
如今饱经风霜的青铜器已不再熠熠发光,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中国的青铜艺术依然宛若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既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也凝聚着民族的精神与力量。

有了这篇小艺为您献上的青铜器器型识别指南,建议全文理解并背诵(点赞转发收藏),让你成为展区中那个“优雅”又“懂行”的看展人!
📖#延伸阅读#
在百花齐放的青铜文化中
神秘的三星堆文明最为独特绚烂青铜神树、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
……
你想要了解更多三星堆的秘密吗?

三星堆,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经出世,便引起世界瞩目成为古蜀文明的标志。
时隔35年,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个“祭祀坑”再次掀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引发了所有人的关注与好奇!新的发现,解答了一些旧猜想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疑问:到底什么是三星堆文明?
现存的考古发掘,有了哪些新的成果?神秘古老的古蜀文明又揭开了多少真容?为了解答这些疑惑,艺旅文化“上新”三星堆考古之旅,8堂课带你入门三星堆,揭秘三星堆背后的古蜀文明。
iOS用户请扫下方二维码下单

参考文献: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马承源《中国青铜器》
-END-

招聘、投稿、合作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刻获取
撰文 | 译文
编辑丨艺旅文化
封图 | 摄图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 旅 百 科

(点击文字,查看全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晋南&晋东南晋中晋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 | 澳门香港
文旅口袋书 
文旅地图 中国汉阙地图中国汉画像石地图中国关帝庙地图中国城隍庙地图中国申遗明清城墙地图中国藻井地图|中国帝陵地图中国道教石窟造像地图中国简牍地图 | 中国盘龙柱地图 | 中国文庙地图 | 中国历史街区地图 | 中国石像生地图
古建 中国早期木构建筑3讲古建入门指南 山西古建观看手册丨浙江古建筑观看手册丨屋脊兽 | 古建基础构件正定隆兴寺佛光寺南禅寺中国古塔TOP13汉阙营造法式李诫 | 中国高楼 | 中国双塔
石窟 中国石窟艺术10讲中国石窟艺术精讲25讲佛教造像风格演变石窟入门宝典石窟入门宝典2.0中国石窟甘肃石窟杭州石窟|天龙山石窟克孜尔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彩塑 7节课读懂中国彩塑造像艺术丨莫高窟285窟敦煌彩塑麦积山彩塑山西彩塑 
壁画 敦煌壁画北朝壁画辽墓壁画十大必看壁画
考古 12位考古学家说中国考古专业报考指南考古学专业就业博物馆学专业就业|考古与盗墓|文物修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金石学
话题 历代佛首识别指南常见佛教故事画识别指南丨常见佛教经变画识别指南寺庙参观指南中国最美水月观音阿富汗古典文明云梦长文木觚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旅文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