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年,河西走廊的进口货。一定有你离不开的那款!

艺旅文化 艺旅文化 2021-04-20


敦煌的文物遗产是直观浓烈的

生活方式遗产却是润物细无声的


 

我们谈论敦煌,脑海中会自动浮现莫高窟、壁画、佛造像……没有人会不承认敦煌是“伟大的”,但终究觉得它属于“艺术”、“古代的”、“非生活化的”。

 

殊不知,以敦煌为代表的河西走廊曾给中国带来生活方式上(尤其是饮食)翻天覆地的变化。

 

△ 河西走廊本身看起来就像个大鸡腿!

 

遥想当年,各种语言、各色人等汇聚敦煌,带来异域生活方式,在狭长的河西走廊里形成猛烈的穿堂风。

 

到达中原腹地时却是四处吹散开的,润物细无声般地走入千家万户,最终成为当代中国人惯常的生活步调。

 

 

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河西走廊留下的文化遗产是直观浓艳的,生活方式遗产却是悄然寂静的。若要追寻“生活巨变”,唯有去河西走廊。

 


01.

异域风情长廊送来半个中华食文化



我们都知道,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敦煌一带就与西域诸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五大粮食作物”之一的小麦就是一位古老的客人。

 

 

小麦原产于西亚的“新月沃地”(覆盖著名的两河流域),最迟在BC2000年前小麦已传入中国。

 

尽管小麦到达中原的路线可能不一,但相对明晰的一条就在河西走廊上: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天山南北-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小麦逐渐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春秋时期,小麦已列入成为传统“五谷”。唐中期唐德宗开始实行“两税法”,明确将麦作为税赋征收的对象,意味着小麦已与本土的粟并驾齐驱。

 

宋代小麦已与本土的水稻形成“南稻北麦”的格局,以小麦为特征的中国面食体系基本成型,出现馒头、包子、饺子、面条、饼为代表的五大品类。

 

继而诞生过生日要吃长寿面、中国人割舍不掉的春节吃饺子习俗……数不尽的中华文化基因。

 

△ 甚有河南三名厨师做了一根3000米的长寿面

创下吉尼斯纪录

 

一个小麦带来中国主食文化的巨变,紧随其后“入主中原”的各色食物则有攻占中国人餐桌之势。

 

它们主要是生姜、菠菜、西瓜、无花果、油菜等组成的果蔬大军。其中有一支很特别的“胡家军”,包括大名鼎鼎的胡萝卜、胡椒、胡麻(芝麻)、胡荽(香菜)、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豆(蚕豆、豌豆)、胡桃(核桃)……

 

△ 由河西走廊传入的油菜花到了江西婺源

成了声名在外的自然文化景观

 

所以,细数日常餐桌上的食物后,简直会被吓一跳:当代中国引以为傲的饮食文化中,大半食物都是河西走廊送来的。



02.

“舶来品”与本土文化之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以物借喻、表达美好寓意,比如“三羊(阳)开泰”、伏鹿象征“福禄”等等。在这些被“借”的事物中,往往会出现“舶来品”。

 

石榴:多重美好寓意

 

石榴原产于波斯(今伊朗)一带,由西域归来的张骞传入中原。在此后的两千年里,与中国本土文化交融,被赋予了多重美好寓意。


 

生活红红火火:石榴花花色如火,热情满枝,迎合了中国人对红火、喜庆、繁荣的生活向往


旺桃花:古代女子喜欢穿红色裙子,当时红色染料主要从石榴花中提取,故称红裙为“石榴裙”。“石榴裙”遂成女子代称,说男子被女子所倾倒,就称其“拜倒在石榴裙下”


 

多子多福:石榴果实里含籽粒甚多,遂成为家族兴旺、绵延不断的象征。唐代结婚赠石榴的礼仪已十分盛行

 

留恋惜别:石榴的“榴”与“留”谐音,故有“送榴传谊”之说,与折柳送别一样皆为中原特色民俗

 

棉:强化男耕女织

 

宋代以前中国人衣着以葛、麻、丝为主,丝为富人衣冠,葛、麻则为平民衣料。


而亚洲棉原产印度河流域,5000年前已在印度次大陆广泛种植。虽早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只有新疆、广东、云南等地零星种植。



但到宋代,亚洲棉在长江和黄河流域迅速推广,由于轻巧、保暖、吸湿等优点,至13 世纪已取代麻成为中国寻常百姓家中衣被的主要原料。



元朝初年朝廷甚至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 、丝 、棉)之首。因黄道婆的贡献, 松江府成为全国棉纺织的中心,“松江布”亦获得“衣被天下”的美誉。


△ 明朝松江府的印花布

明代有一谚语“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



03.

葡萄美酒夜光杯

 

我们皆知丝绸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而史学家认为,葡萄的东传与丝绸的西输一样,皆可视为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古代所称的葡萄均属于欧洲葡萄,原生地是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一带,先秦时西域地区就已经开始从事葡萄栽培,西汉初年由张骞传入中原。

 

此时,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乌孙等西域诸国不仅大量种植葡萄,并已出产葡萄酒。《史记·大宛列传》云: “大宛......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酒与诗情总是密不可分,葡萄酒也完美融入了中国文人的文学世界中。


“蒲萄四时芳醇,瑠璃千钟旧宾。”([西晋]陆机《饮酒乐》)

“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南北朝]庾信《燕歌行》)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唐]李白《对酒》)

“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 [唐]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


△ 莫高窟第61窟 亭子宴饮图

亭子即酒肆


被唐代长安无数骚客最为津津乐道的非敦煌“胡姬酒肆”莫属了。

 

敦煌文献记载了四五十家酒户和酒店,其中多为胡人所开,且不乏女性命名的酒肆如马三娘、杨七娘子、灰子妻、石婆等。可以想见,胡女当垆买酒招揽顾客,很可能是善于经营的胡人吸引顾客的措施之一。


除了葡萄酒之外,在这些酒肆中能痛饮数十种不同类型的酒。敦煌文献《高兴歌》(又名《酒赋 》)中 ,记载了1 0来种名酒:渌酒、鹅儿黄、鸭头绿 、桑落酒、清酒……


△ 莫高窟第148窟 婚宴图


敦煌人饮酒成风,每年酒的人均消费量惊人。连寺院的僧人也饮酒;婚宴饮酒时可以“男女同席”,有时男女分两派相对而坐,有时干脆男女混坐,社会风气自由开放。


△ 榆林窟第25窟 婚宴图

 


04.

写在后面的话



小小的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国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它把异域美食送到中原千家万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

 

它又是一幅绚丽多彩、异域风情浓厚的“波斯地毯”。当你站在汉唐时代的武威向西北方向凝望,无数家新疆、哈萨克斯坦、伊朗、印度、俄罗斯、土耳其风味餐厅……在河西长廊上拔地而起。

 

尽头城市敦煌,遍地酒吧,还有风情多姿的胡人女子……都遗留在敦煌的石窟壁画里,遗留给我们无限的浪漫想象。

 

没人能拒绝敦煌的召唤。


详情戳👇

 

 

添加小艺微信号

或拨打手机:13738064967

获取更多游学信息


编辑整理丨艺旅文化 飞鱼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暑期游学 火热招募中 — 



既然你已经在看了,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