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封面颠覆性研究:大脑中的关键过程有了新发现

学术经纬 学术经纬 2022-12-18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最新一期《自然》杂志的封面文章,让我们对大脑的认知又加深了一步。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神经信号传递的一个关键过程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进行,并且可能改变相关药物研发的方式。


在我们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大脑中,神经元的交流塑造了我们的思想与记忆,神经递质则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在这个过程中,神经递质首先被泵入突触囊泡中储存起来,只有在接受到信号刺激时,神经递质才会被释放、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囊泡时,需要V-腺苷三磷酸酶(V-ATPase)为这个过程提供能量。V-ATPase是一种存在于各种细胞内的质子泵。而在神经元的突触囊泡中,ATPase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质子转移至突触囊泡内,从而协助神经递质穿越细胞膜。而在缺少V-ATPase的情况下,神经递质无法被泵入囊泡,因此也就无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较大的蓝色结构为突触囊泡中的V-ATPase(图片来源:C. Kutzner, H. Grubmüller and R. Jahn/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对于神经元的交流以及复杂生命体的生存来说,神经递质进入囊泡的过程都不可或缺。一直以来,科学家都认为V-ATPase始终保持活跃,从而确保神经信号传递“不掉线”。

然而,在这项最新研究中,Dimitrios Stamou教授领导的团队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虽然V-ATPase十分重要,但此前的研究指出,每个突触囊泡仅仅含有1~2个V-ATPase。这不禁令科学家们担心,一旦V-ATPase的功能出现异常,是否意味着神经信号传递会受到影响?为了进一步剖析这个单分子生物学过程,研究团队首次在单分子水平上监测了V-ATPase的质子泵效应。

研究团队开发了全新的方法,用于监测突触囊泡中的pH变化,从而反映出V-ATPase转运质子的活性。由此,研究团队得以连续观测单个囊泡中V-ATPase的活性。

根据传统观点,这种酶应该时刻保持活跃。但最新的观测却颠覆了人们的认知:V-ATPase会在3种不同的模式之间随机转换,分别是质子泵模式、失活模式和质子泄漏模式。

“这是首次在单个分子的层面上研究哺乳动物大脑中的酶,我们对结果感到惊讶。与普遍认知相反,并且与其他许多蛋白质不同的是,这些酶可以停止工作几分钟至几个小时。在此期间,动物的大脑仍然能奇迹般地运转。” Stamou教授说。

▲V-ATPase在三种模式间转换(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这项研究还指出,在每个囊泡中,只有一个V-ATPase来执行转运神经递质这项极其关键的任务。当这个酶失活,将不存在多余的能量驱使神经递质进入囊泡。而对V-ATPase在不同模式间转换的定量检测显示,这些分子至少40%的时间都无法执行任务。

这项发现在纠正过往认知的同时,也引出了更多新问题。关闭囊泡的能量源,是否意味着其中很多囊泡是“空的”,也就是不含有神经递质?如果是这样,大量空的囊泡是否会对神经元之间的交流产生影响?这是否为大脑中一种全新的信息编码方式?

显然,更深入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解答。基于这项研究,相关药物的研发或许同样需要进一步的审视。

由于在肿瘤的转移以及其他多种疾病的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V-ATPase还是一个重要的药物靶点,成为了癌症等药物研发的潜在目标。

目前的药物筛选基于来自大量V-ATPase的平均信号,药物研发人员认为,只要知道药物的平均效果就可以了。但这项研究的发现意味着,由于V-ATPase的活性存在波动,需要监测单个V-ATPase的行为,才能更准确地指导药物研发。

参考资料:
[1] Kosmidis, E., Shuttle, C.G., Preobraschenski, J. et al. Regulation of the mammalian-brain V-ATPase through ultraslow mode-switching. Nature 611, 827–834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472-9
[2] Major discovery about mammalian brains surprises researchers. Retrieved Nov. 24, 2022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72250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更多推荐






点个“在看”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