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痛心!甘肃白银违规采矿侵占明长城遗址700余亩!何以历时8年未完成整改?

田文杰 海洋与湿地
2024-08-22
点击蓝字关注我~OceanWetlands

在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来公开曝光的几批案例中,笔者注意到,甘肃白银一些县区违法违规无限度开采(砂石、铁矿)矿产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系列问题,并大肆侵占明长城红水堡遗址建设控制地带。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指出:甘肃省景泰县矿山开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长期侵占明长城红水堡遗址建设控制地带,违法堆放料渣侵占明长城红水堡遗址700余亩,并且自20158月至今历时8年仍未完成整改!尽管明长城景泰段已于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实际上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曾经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军事屏障如今已沦落至此,不复当年:一座座小山似的矿料、废渣堆,地表地貌遭机械车辆反复碾压、植被和周边环境(历史风貌和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实在令人痛心!


图1  2023年10月13日,督察组暗查发现,景宇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渣堆位于明长城红水堡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

据了解,景泰县景宇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昌盛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分别违法占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红水堡遗址建设控制地带499.7213.6,设置料堆渣场15处、4处,堆放废渣约150.8万立方米79.3万立方米;并且拒不整改。光看这一组数字,便觉触目惊心,要知道,这可都是在2016年甘肃省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公布全省长城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以来所进行的活动,可想而知古长城遭到破坏的程度以及相关责任方公然蔑视法律的明目张胆。

 

笔者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上述提及的2家涉事公司,均成立时间较早,一家成立于2011年1月;一家成立于1999年12月,并于2011年接收了其他公司转让的采矿权。这两家公司自成立起便一直在该长城遗址堆放砂石料和机械设备。而2015年8月11日景泰县文物局才成立。2016年10月9日,甘肃省文物局等才印发文物(长城)保护相关办法。两家公司成立时间距相关保护单位(办法)的成立(印发)时间间隔了4~16年之久,从一开始的无人管控和放任侵占之时,或是多年习惯使然,或是沾染江湖习气的“先来后到”、盘踞一方的“地头蛇”,亦或是其他什么原因,便注定了此事的棘手和“烫手”。

 

据督察反馈,自2015年8月至今,景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景泰县文物保护部门都曾多次进行现场视察,并通过约谈、下发整改通知书、下发停工通知书、罚款等措施督促涉事企业整改,但结果如大家所见,并不理想 —— 涉事企业拒不整改。时至今日,该问题性质之恶劣,引发广泛关注的同时,已然成为多方心头之大恨。这一方面反映了涉事企业及相关方文物保护、生态保护意识极度欠缺,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对于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监管不力,违法违规行为查处不到位。

 

更为荒谬的是,甘肃省白银市某地区居然发生“以采砂为名、行采铁之实”的事情。甘肃泰隆森矿业有限公司自2020年5月申请取得建筑用砂岩采矿许可证之后,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共开采砂岩1976万吨,从中采选出铁精粉59.5万吨全部销售,而主矿种砂岩仅销售0.32万吨,其余1900余万吨作为尾矿堆存在采区内,造成砂石矿产资源严重浪费,并带来了严重的粉尘污染。而实际上,此地区砂石矿中伴生的微量磁铁平均品位仅为符合国家选矿标准的铁矿石最低工业品位的1/5左右(5.5%/25%)。闻之震惊,见之痛心!


图2  2023年10月10日,督察组暗查发现,甘肃泰隆森矿业有限公司砂石开采加工污染严重

图3  2023年11月29日,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甘肃泰隆森矿业有限公司正在磁选铁精粉

督察还发现,景泰县甘肃泳泽矿业有限公司于2011年5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罔顾采矿许可证规定,擅自将地下开采方式变更为露天开采,形成露天采坑21处,总面积达299.3公顷;挖损和压占土地783.6公顷,其中有109.5公顷在采矿区范围外,造成严重生态破坏。该公司还非法占用、毁坏林地160.1公顷。尽管其非法生产活动已于2013年11月叫停,但如今10年过去了,并未见到其对遭到破坏的地方开展生态修复,叫人忧心。


图4  2023年11月28日,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甘肃泳泽矿业有限公司露天开采形成的矿坑未实施生态修复

 图5  2023年11月29日,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靖远森荣矿业工贸有限公司未按规范开采造成大面积山体裸露

图6  2023年11月29日,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靖远中天建材有限公司未按规范开采造成高陡边坡

另外,此次督察还发现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系列违法占地、违规开采砂石活动普遍存在,造成大面积山体裸露等系列生态问题。

 

非法采砂挖矿活动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屡禁不绝,国家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多次点名通报,但在暴利驱使下,时至今日,仍不断有人顶风作案,殊不知为生态带来诸多风险和“隐痛”。

 

笔者认为,这起通报案例中所反映的甘肃白银地区的违法采矿问题,也凸显了环境影响评估(EIA)的重要性。环境影响评估是确保各类工程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得到全面考虑的关键步骤。在此背景下,需要加强对采矿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包括对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国家文物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避免因违法开采而导致不可逆的环境损害。

 

此外,文章提及的涉事公司涉及明长城遗址的侵占问题也引发了笔者对“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思考。在如今追求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在建筑和建材的选择方面,对于“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的评价,建议强调必须追溯其原材料的来源,充分考虑其在生产、使用和废弃等全过程和阶段对环境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以推动建筑业向更加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确保所使用的材料符合环保标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如此,严格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SR)的生产企业便会以其产品“环境友好”为荣。

 

另外,矿山生态恢复及修复工作也需要注重生物多样性友好。在各种采矿活动中,对于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恢复/修复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这不光涉及到采矿之前的生物多样性评估,还需要在采矿过程中、以及结束后采取相关措施,来最大限度地降低负面影响、提升正面影响,创造有利于各类生物的栖息环境。

 

非法采砂挖矿不仅严重破坏矿产资源,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和矿业健康发展,也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严峻挑战。在此,笔者呼吁,地方有关政府部门强化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违规采矿行为的查处力度,并严惩相关责任方,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应提高对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址和自然生态的有效保护,鼓励公众参与监督,以有效地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遵守法律法规,明智、理性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积极主动参与生态恢复/修复工作。

 

 

声明:本文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欢迎留言、点评、批评、讨论。)


参考资料

曝光!明长城遗址遭矿企违法侵占,历时8年未完成整改!

https://mp.weixin.qq.com/s/3bYBUKpuc4a21JOR8Er5xA

【通报】侵占明长城遗址、以采砂为名、行采铁之实!多家砂石企业违法行为被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

https://mp.weixin.qq.com/s/RJFp4liY0HYWyvSxUGlbqA

典型案例丨甘肃省白银市一些县区违规开采矿产 生态修复不到位

https://mp.weixin.qq.com/s/u1hKVLnT_ydt3-5ISt_05A


文 | 田文杰

审 | 绿茵

编辑 | Samantha


【拓展阅读】

1. 匪夷所思!青海草原修复居然对2.6万亩石质山峰下手?

2. 论争:福建泉州违规采矿,突击植树种草闹哪般?矿山修复应科学推进

3. 争鸣:干旱缺水地区是否该打造水景观?| 议甘肃张掖建造6000余亩人工湖

4. 争鸣 | 生态修复形式主义的典型:河南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挖湖造景

5. 争鸣 | 生态系统“恢复”还是“修复”?联合国环境署、粮农组织新文件restoration中文译法纠正讨论


长按关注

海洋与湿地

联系小编:

010-88431370, 18910282583


投稿信箱,欢迎来稿:

v25@CBCGDF.org; v66@CBCGDF.org


专门报道海洋与湿地等前沿动态, 为学术研讨活动提供公益支持,服务我国广大海洋与湿地科技工作者和环境保护人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海洋与湿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