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津彩有你|坚守教育一线三十四载,这位老师做到了“终身育桃李”

成都新津
2024-09-06




开栏语

在第40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以“津彩有你”为栏题,开启新津优秀教师事迹的系列报道。9月9日,“星光致远,育见未来”——新津区第40个教师节庆祝晚会将正式启幕,向优秀的新津教育人致敬。


“甘付心血育桃李,平生只向杏坛行。”一句藏头词,短短十四字,概括了甘平的整个教育生涯。


“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林业教育优秀教师”“成都市特级教师”“成都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新津工匠”……数不清的荣誉,见证着甘平躬耕杏坛三十余年的艰辛付出和坚定追求。


从汶川卧龙特区到新津,从二十三四的大小伙到年过半百的中年人,三尺讲台不大,但甘平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1990年,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甘平走上了一条他人不解的道路——在身边同学纷纷追求城市或条件较好的乡村学校任教时,甘平毅然决然“扎”向了边远山区。同学的不解,师长的劝说,都未改变他站上汶川卧龙特区中学讲台的决定,这一站就是11个寒暑。


“对山区孩子来说,高考的成绩,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命运,更关系着一个家庭未来的幸福。”甘平一直明白这一点,他更无比坚定,想通过教育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让他们走出大山,接触从未接触过的世界。


卧龙地广人稀,虽然学生人数不多,却分散在近2000平方公里的高山深谷中,最远的学生家距离学校将近40公里。在学校,甘平尽可能多与学生交流,为学生释疑解惑。但山区的孩子基础较差,学习上“贷”了许多“账”,由于在校时间无法确保每个孩子都把知识弄懂。于是,在周末和节假日里,甘平便背上行囊去家访。不到两年的时间,两个班,90位学生家里,全部留下了甘平的足迹。


卧龙特区中学本是阿坝州的一所薄弱学校,在甘平教学期间,数学平均成绩冲进了州前5名。许多孩子的命运因他而改变,甘平却从不觉得自己多伟大,只说:“我是一位老师,这就是我的工作,分内的事。”2001年,甘平因为工作需要来到成都市新津区实验高级中学(原新津华润学校高中部),竟先后有24位卧龙的学子慕名来求学。




来到新津后,甘平仍潜心教书,精心育人,上好每一节课。如同之前在山区任教一样,甘平依旧注重课后辅导与督导,关注着每一位学生。


一次,有个刚升入高三的学生,因不适应高三学习,想放弃学业。甘平主动找他谈心,为他分析成绩的增长点、学习的着力点,一步步帮助学生找回学习信心。最终,该名学生高考以优异成绩被一所“双一流”学校录取。


在甘平看来,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为了学生未来着想,应该提前培养他们的线上自主学习能力。于是他不断探索,研究如何解决平台技术问题,如何将在线平台与传统教育融合,如何让学生借助人工智能学习……在移动设备还未全面使用的时候,这些探索离不开电脑机房,课余时,甘平就常常带着学生在机房开展线上学习。


玉汝于成,功不唐捐,甘平的一系列课题成果获得了热烈反响,在省、市级取得不少奖项,他的专著《走进“评测学”中小学自适应学习》还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奋战一线教学的同时,甘平开始思考如何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行引领。从2011年开始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不到十年的时间,他结题县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2个,国家级课题2个,在研的国家级课题2个,拟开展的课题2个,带动数十位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教出了好学生、带出了好老师,甘平的整个教育生涯可以说是十分圆满了。但看着退休时间越来越近,甘平却担心时间不够用:“好多人就数着日子等退休呢,但我总希望能够为学校、为同事、为学生再多做一些事。”


2022年,甘平领衔成立成都市甘平名师工作室,带领团队成员一起致力于自适应学习平台应用的探索研究,定期举办高品质开放活动,为全国教师分享在线平台如何赋能现代课堂教学。截至2024年6月,累计举办各类研修活动40场,近3000名教师通过这些活动拓展了教学视野。 


30多年弹指一挥,职业生涯的末端,甘平仍如当年初出茅庐一样,选择坚定地站在学校教学研究的第一线。满园桃李、新生名师、科研硕果……是对甘平教育生涯工作业绩的最好写照。



来源:新津教育



往期回顾










     












战高温!新津建设一线“热”力不减!

干好三季度、力争“全年红”!新津2024年8月经济运行分析暨重大项目调度工作会召开

快与悟空一起来新津,探索“西游”新旅程吧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成都新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