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棒底下出“巨婴”

京平 长安街知事
2024-09-06

“欧盟委员会在面对事实、规则与道义时,选择向人人喊打的保护主义举了白旗。”


近日,欧盟宣布准备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最高达38.1%的临时反补贴税,意图用关税手段对我国高端产业出口高筑贸易壁垒,恢复所谓“公平的竞争环境”。



这无疑是掩耳盗铃。不到一个月前,美国政府刚宣布把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从此前的25%提高到100%,现在欧委会就亦步亦趋,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挥舞关税大棒,这当然不是“巧合”,也不是什么“国际贸易纠纷”,而是编织借口打压中国发展。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既然意图“公平竞争”,那么受到保护的一方理应拍手称快。然而,无论是奔驰、宝马、大众等知名车企,还是匈牙利、德国、瑞典等国政要,都明确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


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是柄“双刃剑”,短期看似乎得利,实则破坏了全球分工合作,抬高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失去的是未来,造成的是多输。另一方面,除了产业发展,欧盟近年来也在发力绿色转型,而施加关税相当于惩罚消费者购买政府鼓励购买的电动汽车。如此自我打脸,也在摧毁欧盟官方的公信力。


可以说,欧委会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是损人不利己,为何仍要一意孤行?除了欧洲一些政客长期唯美国马首是瞻,在政策制定上缺乏自主性之外,其内心也想着通过阻止中国产品进入欧洲以保护自身产业发展,希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继续保持竞争力。


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中,这样的“如意算盘”都必然破产。


在商业领域一直有个名词叫“加拉帕戈斯效应”,用来描述在孤立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为了适应特定环境而进行的“最适化”,但这也导致它们丧失了与外部生态系统的交互性和适应性,最终被淘汰。游泳从来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市场竞争力靠保护是保护不出来的,只会豢养出一群“巨婴”。


历史上,贸易保护主义也从未达到过目的。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品牌几乎没有在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卖出过一辆车,但通用、福特等车企的电动化转型依然举步维艰;2012年欧盟曾对中国光伏产业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但中国光伏还是通过不断创新实现综合性优势,倒逼欧盟收回大棒。


同样是搞研发,中国的技术人员靠着一股子劲儿可以住在公司挑灯夜战,欧洲的科研人员则要求一周仅工作28个小时;同样是建工厂,特斯拉上海工厂一年完成从打地基到整车下线,柏林工厂两年了还无法实现高效率生产;同样是做服务,中国汽车将各种科技放入座舱以求“车适应人”,欧洲某些汽车品牌则以“浪漫”之名随心所欲设计功能让“人适应车”……


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低成本、高质量、好体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技术工人靠着日夜辛劳一点一点“卷”出来的。对中国人的不懈付出视而不见,对改善营商环境的呼声充耳不闻,对制订有力的、连续性的产业战略心不在焉,欧洲一些政客的傲慢、短视与无知,才是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也在客观上注定了“关税大棒”必将是无用功。


“中方将密切关注欧方后续进展,并将坚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定捍卫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中欧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欧洲4.5亿人口的统一大市场,是彼此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而某些欧盟政客抛弃互利共赢,大搞单边主义、双标主义,无疑是在“吃饭砸锅”。对此,中国有充足的反制手段,“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这场被广泛警告的贸易战也存在软着陆的可能性,希望欧洲的有识之士能够汲取历史教训,同时更富远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撰文:鲍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安街知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